为啥你不能说服对方?

 

 
 

 

有时候我们和别人沟通,产生观点冲突,总也没法儿说服对方,到头来争个面红耳赤不说,最后还会陷入喋喋不休、自说自话的窘境,不少人可能都遇见过这种郁闷事儿吧。

最近,铅笔经济研究社发表了一篇文章,作者是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夏西,文章里说啊,我们总也没法儿说服对方,主要是因为,我们在沟通中常常犯这么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客观认同”和“主观判断”给搞混了。所以就很容易陷入无效沟通。所谓主观判断,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观点。而客观认同,就是别人对你观点的认同,也是有效讨论的基础。

首先,如果我们在沟通中,想要用“主观判断”来说服“主观判断”,那这样的沟通很可能就会以失败告终。这很好理解,比如说,一个东西好不好吃,肯定因人而异,我们没法儿针对这个命题来进行有效的讨论,然后说服对方。因为双方的观点都是纯粹的“主观判断”,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或者事实来验证、支撑你的判断,那么这种讨论,不管多激烈、进行多少轮,你都说服不了对方,对方自然也说服不了你。

那如果用“客观认同”来解释“客观认同”呢,效果也不见得好。比如说,牛奶是奶制品,双方对此都没有异议,那这就是一个客观认同。牛奶是白色的,双方都同意,那这也是一个客观认同。但如果你要说,因为牛奶是奶制品,所以牛奶是白色的,这种逻辑就太牵强了。但生活中,这个显而易见的错误却往往被我们忽视。比如说,要回答为什么乒乓球会滚动,我们可能会说,因为乒乓球是圆的,这其实就是用一个客观认同来解释另一个客观认同。如果你想用这种方法来说服对方,就很容易遭到反驳——月亮也是圆的啊它怎么不滚?你的头还是圆的呢,也没见它在地上滚啊……所以你看,这样的讨论就没法进行下去了,甚至不仅说服不了对方,还有可能会打起来。

那“主观判断”和“客观认同”应该怎么搭配,才能构建出有效沟通呢?文章说啊,当主观判断的陈述,加上客观事实支撑的时候,才算比较有信服力的解释。比如说,“冰激凌好吃”这是个“主观判断”,你要证明这个观点一是需要再给多一些“主观判断”,比如“冰激凌是甜的”,“冰淇淋是冰的”;同时你还必须有强有力的“客观认同”来支持你的主观判断,比如,冰淇淋含糖量很高,而糖是身体能量的直接来源,我们的身体总是渴望能量的,所以我们会觉得冰淇淋好吃。这样跟你单纯去跟别人说“冰激凌好吃”,是不是就很有说服力了?

这篇文章的作者说,他自己就曾经在课堂上,遇到过“无效沟通”。有一次,他和学生谈到了“经济人假设”的问题。简单说,这个“经济人假设”的意思是,人都是理性动物,都希望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得最大限度的收获,并为此可不择手段。

一个学生觉得经济人假设不符合实际,作者就想和他好好探讨一下,但很快他就发现,无论用什么方法尝试沟通,都没法说服这个学生。后来总结,发现原因就是,他错把“经济人”这个“客观认同”当成“主观判断”拿来讨论了。而通常值得我们讨论的是主观判断,客观认同只能作为讨论的基础。如果把这二者颠倒,就很容易出现各执一词的局面。

有懂经济的朋友听到这可能会问了,“经济人假设”这个概念是不是合理有效,这个争论不是早就存在了吗?你怎么能说它已经是“客观认同”了呢?文章就解释说,客观认同并不一定等同于客观事实。虽然说确实有大量事实不符合经济人假设,但这个假设已经是整个经济学的基础了,所有的经济学研究都建立在这个基础假设之上,如果不认同,那整个经济学相关研究都会变得没意义。所以,经济人假设在这,已经成了一项客观认同,不在讨论的范畴之内了。

所以,最有效的沟通方式就是抛出你的主观判断,然后用其他主观判断和更多客观认同来支撑它,这也像是先抛出你的主论点,然后分成几个分论点,再用大量的论据去证明这些论点,这样在说服别人的时候,就会容易得多。假如一不留神,混淆了二者的逻辑次序,把论据当论点或者把论点当论据,就很容易变成一场自说自话的闹剧,根本没办法说服对方。

本文源自:微信公众号“铅笔经济研究社”

 
 
分享到: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