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定口吃矫正方法?

 

 
 

绝大多数口吃者,都听过不止一个口吃神奇痊愈的故事。著名脱口秀演员王自健在采访节目里,就曾自曝从初中到22岁都有明显口吃,为此困扰苦恼了很久,后来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气功大师,气功大师说他口吃是因为「亏气」,需要补气进行口吃矫正,让王自健每天和自己聊1个小时,王自健照做后过了1个月,口吃就神奇地好了。王自健自己总结,说这是一次「极其成功的心理暗示」,至于到底气功大师在聊天过程中是怎么暗示的,他并没有说。

类似的故事有很多,我还在报纸上看过,说某位口吃者因为别人的一句「生活中的痛苦不止有口吃」而顿悟,十几年的口吃一周内就彻底好了。这简直是禅宗公案一般的当头棒喝,立地成佛。

但对大多数口吃者来说,这些神奇故事并不会带来什么帮助,甚至可能引导他们往错误的方向努力,反而导致口吃更严重。这有点像买彩票,一个人如果彩票中了奖,他也许能说出一堆心得,比如怎么选号、什么时间段去买、去哪个站点买,等等。但要是照着他说的去买彩票,结果很可能除了浪费时间和金钱,什么都得不到。

原美国西密歇根州立大学语言病理与听力学学院院长,口吃治疗专家查尔斯·范·瑞普回顾自己的口吃治疗生涯时,曾这样总结:

我认识成千上万的口吃患者,研究过他们的和我自己的口吃问题。我做了许多有关口吃的研究,撰写了许多相关的文章。我阅读了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相关文献。我探究过绝大部分的口吃治疗方法。我帮助了许多口吃者重新获得了语言的新生,但同时在帮助其他口吃者上却惨遭失败。

下面我分享的对口吃的理解和方法,并不是什么神奇痊愈的秘方,它来自我20多年来的口吃生涯,来自许多已被证明有效的心理学理念和方法。这些思考也获得了专业言语治疗师和许多口吃者的认可,但我仍然无法保证它们对每个口吃者都有用,毕竟口吃只是一个外在症状,背后维持它的原因错综复杂,千人千面。

就我的经验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口吃者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探索那些维持自己口吃的因素,并针对性地制定策略去应对。

所以若是我的建议能解决你的疑惑困扰,那自然z好,但即便如此,也需要你自己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把我说的这些真正消化成你自己的东西。如果你认为我说的情况并不适用于自己,那么希望你能把我的观点作为出发点,去探索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口吃矫正

正如《少有人走的路》一书结尾说的那样:

也许出于被动、依赖、恐惧和懒惰的心理,你希望看清前方每一寸路面,确保旅途的每一步都是安全的,你的每一步都具有价值,可是很遗憾,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心智的成熟之旅艰苦卓绝,无论是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知的告诫,你仍需独自前行。没有任何一位心灵导师能够牵着你的手前进,也没有任何既定的宗教仪式能让你一蹴而就。任何训诫,都不能免除心灵旅行者必经的痛苦。你只能自行选择人生道路,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最终才能达到人生新的境界。

那么现在,铺垫了这么多基础知识后,我来谈谈自己对口吃的观点。

在开头我说过,口吃是一种言语功能障碍,包括核心行为、附加行为和心理三个部分,这是对口吃很学术的规范化定义。但我更喜欢另一个说法,它更能指出口吃的本质:口吃就是人们逃避口吃时所产生的现象(出自美国口吃基金会出版的《口吃者的自我治疗》)。

为了更好理解这句话,我会这么表述:口吃是因为人们对口吃的不恰当应对,而引发的一套自我循环的行为和心理模式。敲黑板,这是我对口吃最核心、最关键的观点,如果全书看完你只记住了一句话,我希望你记住这句。

多数人看待口吃的方式,和看待其他生理疾病没什么区别。如果一个人得了疱疹,无论是他自己还是医生,都认为有个客观存在的「病因」,比如疱疹病毒,我们要做的就是用抗病毒药之类去「消灭病因」,在这过程中病人的主观意愿并不重要,只要按医嘱吃药,病人就算不想好最后也能痊愈。

言语训练派的观点就跟这很像,他们认为口吃的「病因」是口吃者在使用一种「错误的说话方式」,只要给他们换种说话方式就可以。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用这样的方式去理解。我拿失眠举个例子:很可能一个人活了二三十年,睡眠质量一直都没什么问题,但在一段时期之后,就开始入睡困难,频繁醒来,早上5点多钟就睁眼睡不着了,各种痛苦。

这时候你就算给他做最彻底的检查,也查不出来一个客观存在的病因,因为并没有什么失眠病毒存在。

与此同时,失眠者很容易陷入自我循环的困境:当他们失眠时,就会不断地去关注失眠,心里始终惦记着有没有睡着这件事,反而更睡不着。这种体验所有人都有过,如果你有心事,比如明天要考试或者演讲,那么你很可能就会晚上难入睡,白天醒得早,等到这事儿过了,睡眠才又恢复正常。

而对失眠者来说,糟心的是每天晚上都有一件这样的心事,那就是「我怎么还睡不着」,就算有人对他们说「放空脑子别想太多,困了自然就会睡着」,他们躺在床上,也会不断地进行灵魂拷问:「我脑子放空了吗?我是不是还有太多杂念?现在都几点了,我怎么还睡不着?」

这些念头又反过来刺激交感神经,让大脑保持活跃的状态,更加不容易入睡。于是因为人们对失眠的不恰当应对,失眠变成了一套自我循环的模式。

所以一个良好的心理咨询师,面对受失眠问题困扰的患者,他不会纠结于处理失眠,而是会去谈生活、谈工作,看看患者最近遇到了哪些方面的困扰或压力,同时转移患者对失眠本身的焦虑。

口吃也是同样的道理,语言表达是一个非常精细,且大部分靠身体自发完成的功能。从大脑对语言的组织表达,到嘴唇、舌头、声带、喉部肌肉的动态配合,只要某个环节出现毫秒级的不协调,这个精密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而一个人对口吃的焦虑、紧张、恐惧、自卑,以及由此带来对口吃的过分关注和控制企图,本身都会打破这个平衡,最终陷入「越口吃越抗拒,越抗拒越口吃」的自我循环。所谓「错误的说话方式」,很大程度上正是由口吃心理造成的,两者互为因果,彼此循环。

为了更好理解这点,请你跟我做一个思想实验:想象一下有两栋直线距离200米的百层摩天高楼,在百米高空中,两栋高楼通过一条宽1米(这个宽度两个成年人并肩走都绰绰有余)的混凝土空中走廊连接,走廊两边是不锈钢的栏杆。走过这样一条空中走廊,想必对你来说毫无压力,正常情况下你压根不用扶着栏杆,甚至蒙着眼睛走都没问题。

但如果走廊的长宽都不变,把左右栏杆撤掉,并且把混凝土换成高强度的透明玻璃,打造成一个全开放式的高空玻璃走廊,你还敢走吗?我可以百分之百向你保证,玻璃强度足够,就算是一头大象蹦蹦跳跳也不会碎,并且是绝对无风的环境,不会有任何外部因素干扰你。

即便如此,我相信大多数人走上去,也必然会产生之前没有的恐惧感。理性也许会告诉我们,现在的条件和之前的本质上没什么不同,但心中恐惧依然会控制不住地蔓延,掀起滔天巨浪,脑子里不断回荡着「万一我掉下去了怎么办」的惊恐呐喊。这一切都让我们双腿发软,走起来哆哆嗦嗦,根本无法像之前那样流畅地行走。

在这里岔开来说一句,有些人认为口吃是生理原因导致的,依据之一是大脑扫描显示,口吃者在朗读时,脑活动形态与普通人有所不同。可是这并不能证明两者到底谁是因谁是果,我相信给那些趴玻璃走廊上的人做检查,绝对能查出一堆生理指标异常,如果只看数据不考虑实际情况,就会得出「这些人是因为生理原因,导致了行走困难」的结论,这不是非常可笑吗?况且如果口吃真的只和大脑结构相关,又怎么解释那些成年后口吃恢复的案例?

言归正传,这个思想实验里的前后转变,完全可以套用到口吃者身上。正是因为普通人没有种种恐惧焦虑,口吃者的说话才如此糟糕。

所以我并不认为口吃是「使用了错误的说话方式」,而是「正常的说话方式受到了干扰」。想拥有自然的表达,我们不是去做加法,让自己学习新的东西,而应该做减法,去消除那些阻碍我们表达的障碍。

也因此,我认为拿言语训练来做治疗核心会出现问题。因为言语训练意味着口吃者要不断注意自己的说话,并使用一套并不自然的说话方式,这一切都意味着对口吃关注的强化,本身就是对言语平衡的干扰,而且容易复发。

但我并不反对把言语训练当辅助,许多口吃者在说话方式上确实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比如用力且迅速地说话,或者说话时呼吸节奏会被打乱。口吃促成了这些习惯的形成,这些习惯又反过来维持了口吃。

我建议口吃者可以尝试一些「不以改善口吃」为目的的言语训练,比如提高说话音量、降低语速、放松喉部肌肉以及更自然的换气方式,等等(网上应该能找到一些播音员开设的发声练习课程)。这些训练可以矫正口吃者的说话方式,让他们以更自然的方式「口吃」,而不是用力挣扎着「越说越口吃」,这给后面的改变打下了基础。

我给一个最基础的建议:做到慢速轻柔地说话,这是口吃者在说话方式上最需要做出的改变,没有之一。如果有人不知道怎么才能慢速轻柔,我提供一个参考:大家都体验过感冒时扁桃体发炎的感觉吧?就是那种咽口水都会觉得嗓子疼,恨不得一天不张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话时就能做到慢速轻柔,因为不慢速轻柔的话,嗓子实在是难受啊。推荐大家下次扁桃体发炎时多说说话,让自己记住这种感受,之后也试着维持这种状态。

看到这里,你大概意识到,这种观点里包含了一个前提假设,即「口吃者本身就具备流畅表达的能力」。这也是我和许多口吃者沟通后的共同发现,我从来没听说过哪个口吃者,是不分场合不分时间,无论什么时候说话都口吃的。

描写乔治六世克服口吃的电影——《国王的演讲》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罗格医生让乔治六世戴上耳机进行演讲,乔治六世听到耳机里的音乐后,困惑地问:「那我怎么能听到自己在说什么?」罗格则回答道:「相信殿下的聪明头脑会自己控制嘴巴的。」过了几天后乔治六世收到录音,意外发现自己居然念得颇为流畅。

这个情节也许是虚构的,但效果却是真实的,因为很早之前我就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在完全听不到自己说话的情况下说话,反而会出乎意料地流畅。现在看来原理其实很简单:我要是连声音都听不到了,当然就无法判断自己口吃了没有,自然也就不会因为口吃而产生负面情绪,只能不管不顾地一路说下去,于是口吃的自我循环就这么被打断了。

一些人看到这里,可能会认为我的观点是:只要改变对口吃的负面情绪,让自己不因口吃而焦虑恐惧,就能切断口吃的自我循环,最终做到流畅说话。

不不,我想说的不是这个,这种观点只是从「抗拒口吃行为」变成了「抗拒口吃情绪」,无非是因口吃行为而升起的负面情绪,变成了因口吃情绪而升起的负面情绪,我们会因为焦虑而更焦虑,因为恐惧而更恐惧,和以前并没本质区别。

所以不论是口吃行为,还是由此带来的负面情绪,当口吃者一心要消灭它们时,由此带来的过分关注和控制企图,都会造成新的循环,最后打破言语的自然平衡。就像是你在拍照时,摄影师越是说「笑得自然些,放松些」,你反而会笑得更僵硬,越不知所措。

我不认为口吃者能完全消除口吃,这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事实上没有人能做到说话一点口吃都没有,随便打开一场知乎Live或者电台对谈节目从头听到尾,你多多少少会发现主持人有重复、卡顿等现象,这本身就是正常说话必然的副产品,无法百分之百消除。

口吃者只要回顾下曾经的流畅体验,也会发现,这并不是通过刻意控制达到的,更多的是当我们忘掉口吃,把注意力集中在表达内容上后,自然而然的结果。

所以我的观点是:对于口吃行为和负面情绪,口吃者都没办法直接控制。但口吃者可以改变自己应对它们的方式,通过理解并接纳口吃,让自己不再过分关注和企图控制,与口吃和平相处,从而切断自我循环。

看到这里,你可能有点晕,心中也有很多疑问。为了更好地阐述我的观点,下面我用对话体的形式,来模拟一下我和一位口吃者的问答,相信能帮你更深入理解。

小剧场模式启动!

口吃者:我看了你的观点,还是有些地方不理解。

我:正常正常,本来就比较绕,要是一次就理解了反而不可思议。你说说哪些地方不懂,我一个个解释。

口吃者:你说要「放下关注控制,与口吃和平相处」,那假如我找到了,口吃会减轻吗?

我:从口吃行为上说,虽然我自己是减轻了,也有口吃者因为改变了看待口吃的方式,放下执着后口吃彻底消失的神奇例子,但具体到某个人,我只能说有可能减轻——至少不会加重。从口吃负面情绪上来说,会有减少,但可能依然会时不时冒出来。

口吃者:那你是说,就算我用了你的方法,最后还是可能继续口吃?

我:是的,我现在虽然口吃减轻了不少,但我依然是个说话能听出来口吃的人。

口吃者:那你的方法有个屁用?我接受口吃者不可能彻底消除口吃的观点,但我的期望是起码变成和普通人一样流畅说话,偶尔有口吃,但不会妨碍生活和工作啊。

我:那好,假设我有一个治疗口吃的秘方,保证能使你变成和普通人一样说话流畅,要卖10万块钱,那么你要如何确认我没骗你呢?

口吃者:这有什么难的?看效果啊,只要我说话流畅、口吃减少就行了呗。

我:你具体通过哪些方法,能最终确认说话流畅、口吃减少呢?

口吃者:我只要说话时注意观察下有没有口吃就行了嘛,等等,好像不太对……

我:很好,你已经发现问题所在了。对口吃的过分关注,正是口吃者的心理特点,这本身就会打破语言的自然平衡,形成口吃的自我循环。

而且不要忘了,普通人说话也是会口吃的,那么当你出现口吃时,你要怎么分辨这到底是「普通人的口吃」,还是「口吃者的口吃」呢?

口吃者:呃……我有点糊涂了,那么普通人的口吃和口吃者的口吃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普通人的口吃,就是单纯的口吃行为,他们出现口吃时,不会觉得是什么很严重的问题,也不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口吃上。他们要么停顿下来重新组织语言,要么就直接过渡到后面内容,在他们看来说话的重点始终是「内容交流」,口吃是不会放心上的问题。

但口吃者不一样,对他们而言说话不是「内容交流」而是「口吃考试」,他们对有没有口吃的关注度远远高于表达内容。于是一旦出现口吃,就会产生种种负面情绪,并强化对口吃的关注,最终打破自然的说话平衡,形成了口吃的自我循环。

从这个角度来说,口吃者区别于普通人的最大特点,就是双方口吃时的应对方式。因此,只有当你停止对抗,不再卷入自我循环,才能称得上告别口吃。

口吃者:有点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我觉得你在偷换概念啊!毕竟我原本的目标是消除口吃行为,结果你和我说要改变的是对口吃行为和负面情绪的应对方式。等下,我明白了,当我改变了应对方式,就能形成自然的说话平衡,口吃应该就会改善,对吧?是不是这个道理?

我:(挠头)你提了一个我不太想回答的问题,我担心讲出来可能影响干预效果,你确定要听?

口吃者:不要故弄玄虚,快说!

我:你说得没错,从逻辑上讲,如果真能改变应对口吃的方式,就能打断口吃循环,帮助建立说话的自然平衡,最终从行为和情绪上都减少口吃。这效果有许多实际案例作证,我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

口吃者:这不就行了?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嘛!

我:但你要是这么想,这方法就可能没什么用,说不定还会加重口吃。

口吃者:哈?你在开玩笑吗?

我:我问你,你改变口吃应对方式的目的是什么?

口吃者:减少口吃啊。

我:那你怎么知道这个目的达到了没有呢?

口吃者:我只要说话时注意观察下有没有口吃就行了嘛……哎哟我去!

我:懂了吧?当你把「改变应对方式」当成手段,而非目标本身,你就重新进入了循环,只不过换了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所以我虽然相信这种方法可以改善口吃,但不对效果做任何承诺,就是为了避免让你进入这种循环。

口吃者:(一脸迷茫)所以你是说,到最后我对口吃什么都做不了?

我:相信我们能对口吃做些什么,去控制口吃的思路,是言语训练派的观点。但我前面也已经分析过这里面的问题,当然,我不反对你去尝试言语训练派的方法,也许真奏效了也说不好。但从我接触到的案例来看,长期来看复发率很高,何况你在国内也很难找到经验丰富的专业治疗师帮你做言语训练。

我认为,口吃者既没法控制行为让自己不结巴,也没法控制情绪让自己不焦虑。最有可操作性的,是当它们出现时,改变自己应对它们的方式,从而切断口吃循环。至于口吃本身会有多少变化,这个就随缘了,不用刻意强求。

口吃者:所以你是说我可能一辈子都要和口吃在一起了?我不能接受呀!

我:很可能这就是我们必须接受的现实,因为到今天为止,确实没有一个可以保证消除口吃的普适方法。这听起来是个坏消息,但我还有个好消息:我问你,你为什么要消除口吃?

口吃者:因为口吃让我自卑、焦虑、紧张,总之就是让我很痛苦!

我: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好消息,就算我们一辈子要和口吃在一起,也不意味着我们要和口吃痛苦一直在一起,它们是两码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应对口吃的方式,降低口吃带来的痛苦。当口吃不再给我们带来痛苦时,口吃会不会继续存在,也就是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了。

或者你可以这么想,口吃原本只是一块小石子,虽然成天放口袋里有点硌手,会带来一些不方便,但也不是不能忍受。可因为我们不恰当的应对方式,这颗小石子最终变成了千斤巨石,压得我们直不起腰,寸步难行,带来了巨大的不便。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重新把巨石变回小石子,并带着小石子继续生活下去。

口吃者:那要怎么做,才能消除口吃的痛苦呢?

我:概括地说,就是升级自我认知,通过从不同角度看待口吃,看到不一样的东西和更多可能性,改变自己对口吃的认知。下面我逐一为你介绍如何升级认知。

 
 
分享到:
 

最新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