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口吃少年到知名主持人——骆新
骆新,1968年出生于北京,2003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担任上海东方卫视创意总监、记者、新闻评论员,主持人。1995年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担任主持人,主持《当代工人》等节目;2003年离开中央电视台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担任主持人、评论员;2012年骆新被业内具有影响的《综艺》、CSM(央视索福瑞)等机构联合评选为“年度主持人”。现在的他是《百里挑一》的主持人。
不久前,骆新受邀做客上海商学院“博约讲坛”第三十一期。讲座原定于晚上7时,但是6时不到,130报告厅内已挤满了学生,连过道都放满了凳子。
整整两个半小时的讲座里,骆新始终站在台上,连水也顾不上喝一口。据说,他当天录音之后立刻赶来会场与同学见面。他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话语朴实而真挚,他对同学们也是亲切有加,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感。
阴差阳错进入主持界
“今天,我要做的讲座内容是谈话的艺术,但事实上我真的没什么发言权。”作为沪上知名主持人和新闻评论员,骆新的这句话让在场的很多同学表示不解。
“我本人其实一个严重的口吃患者,在我十六岁之前,我几乎说不出一句整话。”对于进入主持界,骆新用四个字来形容——阴差阳错。在做主持人之前,骆新还有一个身份就是记者。在骆新的高中时代,他机缘巧合之下进入北京青年报成为一名学生通讯员,因为口吃的缘故,毕业于中央戏剧性学院的骆新在高考之时选择了一个不需要讲太多话的专业——编剧。
毕业以后,骆新并没有进入电视领域发展,相反,他选择了国企。“当时赶上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我就想是不是可以去经商,去挣点钱,毕业后就去了北京市旅游局下属的一家企业。当时有个规定,非旅游专业毕业的大学生都要去基层当两年的工人,所以我在全聚德烤鸭店干了三年,也是从端盘子的服务员开始干起的。”说起这段经历,骆新记忆犹新。
从央视加盟东方卫视
骆新在企业干得很不错,就在快被提拔之时,他却毅然辞职,以一个临时工的身份加盟央视。一位出色的主持人、记者、评论员新星冉冉升起。
“我当时进的节目和在座的男同学都无关。”风趣的语言瞬间将同学们吸引住,并且引起了大家的好奇。“我当时做的节目名称叫做《半边天》。”引来现场许多同学一片笑声,“在《半边天》能说的上有一点成就的话,就是改变了中国主持人的神态。”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只有形象好、气质佳的主持人才能出现在电视屏幕中,而骆新改变了这种认知。“当时在我的坚持下,第一次启用了《我爱我家》的编剧张越。”因为形象问题,张越差一点就与《半边天》失之交臂,但好在骆新的坚持最终让张越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一个标志。“后来中央电视台有崔永元等一大批主持人的出现,和我当时用张越有很大的关系。”说到这点,骆新显得有点小得意。说起在中央电视台的各种经历,现在已经成为东方卫视创意总监的骆新依旧显得十分怀念。
2003年,正值上海筹办东方卫视,骆新辞掉中央电视台的工作之后,从北京来到上海,加盟东方卫视,“当然,我来东方卫视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当时我太太在上海,两地分居的日子‘成本’太高。”家庭观念浓重的骆新放弃了在中央电视台可能的大好前途,来到上海再一次重新开始。
成就越大就思考越多
“当然,我希望所有同学能够在台下听得开怀大笑,但是我后来发现,笑过以后的效果未必很好,很多同学尽顾着笑,但是真正记得多少就很难说了。”已经很久没有进入大学校园做讲座的骆新会去思考怎么样的讲座既能让学生觉得有趣,又能够真正让学生学到东西。在骆新看来,并不存在真正的快乐学习,“人若是想继续往前进步,那么意味着要受更多的痛苦,所以痛苦恰恰是向更高端发展的前提。”对此,骆新以动物界的鞭毛虫和老虎举例,他表示,鞭毛虫属于低等动物,它不思考,生活得快乐,而老虎作为动物界的高等动物,为了食物,精力必须一直高度集中,显然生活得就没有鞭毛虫快乐。“而人类,你成就越大,思考越多,思考越多,你就越痛苦。”
“我是戏剧学院毕业的,如果要像郭德纲周立波那样说一圈的笑话,这次的讲座你们一定过得很愉快,但是你们可能得不到可以真正引起思考的东西,所有需要去获得的东西,都要你们去踮一踮脚才够得到。”骆新告诉在场的所有同学,未来和其他人的差异就在于某一个细节上比别人走得更远,而要想走得更远就一定有门槛,这个门槛意味着你要掌握着比一般人更高的技能。
讲话也应该讲求艺术
“我的口吃就是曾经我的一个障碍,”在谈到成功的话题之时,骆新再次提起了关于他的口吃,“就因为口吃,所以在克服的时候我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甚至他人的嘲笑和侮辱,到今天,我在台上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心态,就是因为我遇到太多的让人觉得受罪的地方。”在骆新看来,好的演员,好的导演,好的商务人士从来都不是一开始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他们不断地向前拼搏,骆新希望同学们通过他的讲话能够获得一些收获,而不是仅仅是笑声。
“在我的理解,传播要有效,有效的前提是要有聊,传播无效等于无聊。”作为一个传媒人,骆新给出了自己对于传播的理解,“在新闻采访中,我们把表达比喻成倒金字塔,就是在面对相对陌生的人时,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最重要的内容放在最前面说,而在生活中,倒金字塔的方式并不适用,双方谈判过程中,搞清楚彼此的地位,自己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就骆新的经验而言,谈话的关键有三点,“什么是今天自己最想表达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最重要的内容”、“这种表达能给他带来什么价值”。
“谈话的核心是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问题,适当地示弱,赢得信任,同样也是谈话的策略。”骆新说,很多现在的“90后”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即使在两个人的谈话关系中依然存在着六种社会关系:一是我认为我是谁;二是你认为我是谁;三是想让你认为我是谁;四是你认为你是谁;五是我认为你是谁;六是你想让我认为你是谁。这六种关系从来没有重合过,所以人生从来没有真正地彼此了解。
“我们一直在误解中生活,误解严重了就成为冲突,这也就是为什么谈话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技术。说真话是一种美德,但是在错误的场合,错误的地点,和对方的预期不相符,这就导致了真话的无意义,这就是表达无效就是无聊。”对此,骆新以鲁迅先生《立论》一文中的故事来解释。
人际交往不需要锋芒
在最后的互动中,有一位同学提出如何选择是真我的个性还是以说话的艺术掩藏真实的自己?对此,骆新表示,大众传媒习惯于灌输一种理念越极端的声音,越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真正独立的知识分子不是你敢于进入潮流,而是在众人皆醉的时候你保持一定的清醒,并且敢于站出来。所以知识分子还是保留一份温和为好,不需要太过于尖锐地去批判这个社会,温和和温润才是这个社会所真正需要的,人与人交往靠的不是锋芒,锋芒引起别人的关注,但是要交往下去,靠的是一个人的包容,靠的是对对方的理解,在关键时刻给予鼓励,这样才会让社会觉得还有善意的存在,犀利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
骆新在做评论员时,时常有这样的感受,别人会质问他,你凭什么说这件事是对的或者是错的,而在骆新看来,评论员不是在评价事件的对与错,而是要努力地让别人去换一个视角看待问题,人不可能积累到所有的经验,所以对事物的判断难免有偏见。
“把握好自己,你一切的生活都和你的选择相关,和你的眼界相关。”讲座的最后,骆新将这句话送给在场的所有同学。